花崗石地材的應用與防滑處理
石材為最原始建材的一種,而石材的利用更是人類文明起步的重要元素。近年來,全台灣的石材市場逐年成長,除石灰石、大理石、蛇紋石外,以進口花崗石之佔有率最高,深受大眾的喜愛。
台灣本島不產花崗岩,僅金門地區可見,因此石材來源完全仰賴其他國家進口。
- 什麼是花崗石
花崗岩(香港又名麻石,英語:Granite),英文名稱是從拉丁文granum(意指顆粒)而來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出產花崗岩,中國大陸有9%的土地(約80多萬平方公里)為花崗岩岩體,在芬蘭則是地表層中最常見的石材種類,並於1989年被評選為芬蘭的國石。花崗岩為火成岩,是岩漿在地下深處經冷凝而形成的(酸性)火成岩,主要由石英、長石、角閃石、輝石、橄欖石和黑雲母組成,屬於矽酸鹽類石材,其成分以二氧化矽為主,約占65%~75%。
在台灣地區把火成岩分為三種:
種類 |
成因 |
外觀特色 |
分布區域 |
安山岩 |
劇烈火山爆發的岩漿冷卻、凝固而成 |
呈斑狀岩理,台灣東部略帶綠色 |
大屯火山群、觀音山、基隆火山群、龜山島和蘭嶼 |
玄武岩 |
岩漿緩慢噴湧而成 |
岩面常呈多孔狀,無礦物斑點,質地緻密,且以「柱狀節理」的六邊形石柱群集分布 |
澎湖群島分布最廣 |
花崗岩 |
未噴發岩漿,在地底冷卻凝固,後經地殼隆升和侵蝕才露出地表 |
岩漿在地底深處冷卻時間長,礦物顆粒大 |
僅金門可見 |
- 花崗岩的應用
每個國家的花崗石石材均有不同的特色,故商業上對石材的命名一般多冠以地名、國名或來源地名、國名或來源地名,如福建玄武黑係來自中國福建,芬蘭菊花崗來自芬蘭,西班牙玫瑰紅來自西班牙等。由於目前台灣的進口花崗石石材,在現貨市場上多取用商業名稱或再加上石材業者自行命名,有時會有同種類石材卻有不同商業名稱的問題,例如:印度大花、印度粗花及挪威黑珍珠、烏珍珠均同屬相同的石材類型。
圖 1:花崗石種類
由於花崗石硬度高,莫氏硬度約6-7,承載性高,抗壓能力好且密度大,污漬很難滲入,同時還很容易切割、磨光,因此不管在室內、外都相當受到消費者的愛用;室外部分,從建物屋頂、外牆包裝以至地面皆可使用,室內部分,包括各式各樣的門檻、櫥櫃檯面或牆面與地板的裝潢組合運用等。將花崗石用於裝修不僅美觀大方,增添品位檔次,而且經久耐用,幾乎一輩子都不會磨損。
- 花崗石的防滑處理建議
花崗石作為地材,常見的表面處理不外乎有荔枝面、火燒面、毛面與磨光面,其表面粗糙度直接反映在防滑度上,但當防滑需求更高時會借助機器製造出更為明顯地條刻痕,相對地就會破壞原本選用石材的美意及其美感。
透過機器進行物理性的表面處理能達到明顯且直接的防滑效果,但缺點亦在於其明顯地改變石材外觀,犧牲了石材天然花紋展現的機會,而防滑劑的運用,為對美觀有需求的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。
防滑劑的使用,在完工速度、完工美觀度及金額花費上,遠遠優於機器處理方式,唯一要注意的是針對不同石材表面(拋光與否、顏色深淺)及不同場所的差異,在防滑劑的選擇上必須有所斟酌。
就止滑大師的防滑劑來說,產品的效果強度從SP、N1、N2漸降至N10,而強度與美觀度是成反比,即強度越強,表面色澤越降;因此較粗糙的石材表面可選用SP或N1,但經過磨光(拋光)處理的石材,則必須考慮石材顏色及場所,舉例來說:戶外強度需求大於室內、浴室廁所地面需求大於房間、廚房大於客廳等,正所謂「因材施劑」,便能防滑與美觀兼得。
表 1:不同表面處理之花崗岩地材建議防滑劑參考表
表面狀態 |
場所 |
建議藥劑 |
場所 |
建議藥劑 |
斧剁面或機刨面 |
室內 |
SP |
室外 |
SP |
荔枝面 |
室內 |
N1 |
室外 |
SP |
毛面或火燒面 |
室內 |
N1 |
室外 |
SP |
磨光(拋光)面 |
室內 |
深色:N8-N10 淺色:N6-N7 |
室外 |
深色:N7-N8 淺色:N4-N5 |